服务查询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规划 利好环保领域科创领先型企业

编辑:本站编辑 来源:中财网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24日

国务院近日正式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不仅涉及的多个领域为环保产业服务对象,环保领域相关技术创新也成为重要部分。

主要观点

1.环保技术革新进程将越来越快

随着我国环保市场的快速发展,环保领域不同的技术,如活性污泥法、UASB、MBR、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和污水处理概念厂等,都随着科技创新从“跟踪”国外技术到“并跑”,再转为“领跑”,这一过程还将越来越短。我国科技创新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规划》的发布利好环保领域科创领先型企业。

2.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和生态文明的结合在《规划》中被多处体现,包括京津冀综合环境治理被列入面向2030 年新规划的重大科技项目、构建水/土/气协同治理、工/农/城资源协同循环等。同时,建成一批综合示范工程,形成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系统解决方案。未来,在京津冀地区,会有很多生态环保新技术、新模式、新项目集中涌现。

我们看好标的有:【启迪桑德】、【碧水源】、【高能环境】,公司不仅地处京津冀地区,业务覆盖面广,在各自领域的环保技术处于领先定位,并以国家倡导的PPP 模式不断获取新项目。

3.污水处理资源化

在此次《规划》中,从科技层面对水的认知和理解再次提升和延展。《规划》提到“污废水资源化能源化与安全利用”,而不久前发布的第五次科技预测报告中,也专门提到了“污水资源能源回收技术的突破将服务中国近万座污水处理厂的提效改造”。

在国内外行业人士不断推动、水处理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对水的整体认知已经和国际主流接轨,资源化的理念将不断突显。利好标的:

【碧水源】(无疑是水产业链的龙头企业)、【津膜科技】等。

4.环境安全与化学品管理

《规划》在大气、土壤、水环境中均提及了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计划。同时,也重点表述了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包括评估与管理警和应急控制等手段、环境友好替代产品、化学品生产过程安全保证等关键技术。

我国化学品管理、控制和治理刚刚起步,相较于欧美日本日趋成熟且仍在不断加严的管理体系来说,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十三五”期间,与化学品相关的产业(管理、检测、替代品)将获得快速提升。我们看好:【聚光科技】在环境安全领域将会取得长足的发展。

5.环境与城市规划建设

《规划》中提出,城市建设以系统工程理念为出发点,创新和改进规划方法,把生态环境承载力、历史文脉传承、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规划设计全过程,通过科技创新统筹引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各环节,研发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

现在,我们努力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焚烧厂建设成城市公园。未来为了建公园,我们也许会需要更多污水和废物来充当水源中心、资源中心和能源中心的角色。利好标的:【博世科】由工业污水处理逐步拓展到市政污水处理及土壤修复等与城市规划建设息息相关的环节中来,将是提升公司盈利水平的助推器。

6.农业领域大有市场

有观点认为,环保产业的业态从第二产业的形态发端,最后会落在第一产业上。可以预见,环保产业与农业的结合将越来越紧密,可以参与农村、农业建设。

比如农林生物质高效利用、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等。同时,围绕提高资源利用率,还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破一批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农业污染控制与修复、盐碱地改造、农林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

利好标的:【大禹节水】(节水灌溉行业领航者,大力推广节水灌溉PPP 模式,目前业务主要在甘肃、内蒙古和云南等地)。

7.水科技与蓝色粮仓

《规划》提出,海洋农业(蓝色粮仓)与淡水渔业科技创新包括:研究种质资源开发,促进海洋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改善渔业生态环境等内容。

考虑到海水、淡水的污染态势一段时间不会有明显改善,海洋农业系统中也必将应用多项水处理技术,如微絮凝、电化学等技术。

利好标的:【碧水源】(业务涵盖水务全产业链,在海上淡化PPP 项目上拓展顺利)、【巴安水务】等。

8.创新模式和创新载体

《规划》第十九章第三点中提到“加强产学研结合的中试基地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

对于环保领域而言,高校和高新技术园区更适合做这样的结合平台。根据国际成功的经验,新加坡、荷兰、瑞典都有运行较为成功的水科技创新中试基地,通过实验验证代表未来的环保科技。这些机构建设主体都是政府,保证了技术引进的开放和公正,有效促进了在水科技领域产学研的高效合作。

【启迪桑德】在环卫方面的创新举措不断,大力推进桑德“环卫云”平台的建设,提高效率,扩展环卫附加值,是引领环保行业向科技型、集约型方面发展的典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2号中发智造创新中心四层4105室
运营维护:北京北达燕园科学服务中心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4000064028     E-mail:4000064028@labpku.com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办公室(京ICP备13033477号-1) 技术支持:讯搜易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