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查询

科普中国融注创新基因

编辑:本站编辑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15日

3月14日,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的去世令中国“粉丝”唏嘘不已。这位科学巨匠,不仅撰写过《时间简史》等诸多优秀的科普作品,还客串过《生活大爆炸》《星际迷航:下一代》等热门剧目,为科学知识的普及作出了杰出贡献,也因此成为科学精神的象征。

如今,科普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霍金在国人心目中的热度,也是公众迫切需要科学普及、提升科学素养的一个缩影。

“科技三会”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科普工作,着力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切实提升国民科学素质。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日渐形成。任重而道远的科普事业中,也融注了创新基因。

形式多样,严肃且有趣

越来越多的奇思妙想正在科普阵地上实现,可以说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纵览过去一年间的科学大事件,科普工作都紧随其后,抓住热点及受众的好奇心,收到了极好的传播效果。

2017年5月27日,柯洁九段对战AlphaGo的最后一场比赛,最终以0:3败给人工智能,赛后柯洁一度哽咽。这场对战也引发了大众对人工智能的关注,以《机智过人》《我是未来》为代表的多档电视节目将注意力投向人工智能,通过电视这种传播手段,将真实的人工智能介绍给大众。

2017年9月15日,“卡西尼”号迎来自己的谢幕时刻。它冲进土星大气,与宇宙告别,正式结束13年的探索。这最后的告别,极致地展现了科学的浪漫。那些由“卡西尼”号拍下的精彩照片及以它为主角的PS图片,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广为传播。

2017年11月27日,“悟空”暗物质卫星取得重大成果。单是“悟空”这个名字就引发了一轮传播热潮。它经公开征名从32517个名字中选定。“鸿蒙初辟本无性,打破顽冥须悟空”,可以说精准传达了人类探究未知的求知欲以及不惧挑战的科学精神。

不放过任何一次热点传播,使出浑身解数、创新科普形式,做到严肃性与趣味性的统一,可以说已经成为科普工作者的共识。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电视台副总编辑徐滔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以《养生堂》节目举例说,从选题层面上看,节目在坚持科学性、权威性的同时,在选题创新方面注重主题化、多元化。

“在节目制作上,《养生堂》有一条 ‘九字箴言’: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传播平台也突破了单一的电视媒体范畴,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跨媒体、多元化的传播矩阵。”徐滔说。

全国人大代表、白山云科技CEO霍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从科技创业者和产业实践者的角度来看,科普的范围其实更加宽泛。“你能看到机场、电梯间开始越来越多出现云计算、大数据的广告,同时相关科普文章、视频也传播开来,这或许可以称为产业科技科普。如果有更多的传统企业、政府部门能更深刻理解这些技术对数字化转型的价值,会有助于更快地推进相关技术落地,提升效率、创造价值,最终受益的是广大民众。”

全面提升,队伍日渐壮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三会”上明确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响应号召,科普队伍正日益壮大。根据不久前科技部发布的2016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2016年全国科普专职人员22.35万人,比2015年增加0.20万人。专职科普创作人员和科普讲解人员已经成为科普工作的重要力量。

一线科研人员依然是科普工作的排头兵。2018年1月29日,“典赞·2017科普中国”活动举行。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张双南、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营养师顾中一等十人被授予“2017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则被授予“十大科学传播人物”特别奖。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将科普看作自己的工作内容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徐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其实发达国家的科学基金项目一般都要求受资助者以各种形式,向公众普及和项目产出成果相关的科普知识。“这些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也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工作。”

做科普同样也为科学家们带来了成就感。徐星分享说,这些年多次遇到一些青年科学工作者告诉他,小时候因为看了他的科普节目,才最终决定选择科研生涯。“这让我很感动,甚至比自己取得重要科研成果都要高兴。”

科学普及,思维胜于知识

青少年是科学普及的重点人群、基础人群。从2017年秋季开学起,小学科学课被列为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基础性课程”,起始年级延伸到小学一年级。

从世界范围看,世界各国愈发重视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让学生不被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所束缚,鼓励跨学科解决问题。

隐藏在这股流行背后的其实是培养科学思维的重要性。对于科普工作来说,培养科学思维,比传播科学知识来得更重要。徐星解释说:“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科学,一个人的成长——不管未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科学素质都非常重要。因为科学实际上是一种思维。”

霍涛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指出:“以往的科普,很重视传播科学知识;现在的科普,逐渐更重视传递科学的思维。知识日新月异,科学的思维方式更重要。”

那么如何去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呢?徐星建议说:“科学思维的培养,是让孩子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逐渐意识到,呈现在眼前或者耳朵听到的东西不一定是真实的,老师和父母告诉他们的东西也会有错误,他们需要形成独立判断的能力。”

“相对而言,我们在创造性思维上还需要发展。鼓励孩子们看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有趣的问题,这是未来在科普工作中需要培养的一个方向。”徐星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2号中发智造创新中心四层4105室
运营维护:北京北达燕园科学服务中心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4000064028     E-mail:4000064028@labpku.com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办公室(京ICP备13033477号-1) 技术支持:讯搜易晟
收缩

在线客服

  • 客服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电话:40-0006-4028
  •    010-62423361
  •     010-62423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