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如何控制水体中的氨氮
氨氮值是水产养殖水体的一项重要指标,氨氮是指水中分子氨(NH3)和铵离子(NH4+)的总和。自然水体中,氮(N)以硝酸盐氮(NO3-)、亚硝酸盐(NO2-)和分子氨(NH3)、铵离子(NH4+)形式存在。其中亚硝酸盐(NO2-)和分子氨(NH3)对水产养殖动物有毒性。
养殖水体氨的来源:
1、水产养殖动物的粪便及其它排泄物、残饵、浮游生物残骸、淤泥等;
2、水体缺氧时,各种有机质、硝酸盐、亚硝酸盐在厌氧菌的作用下,发生反硝化作用产生。
当水体中分子氨(NH3)提高时,水生动物的血液载氧能力就会降低;破坏鳃表皮组织,导致血液中氧气交换不畅而窒息。同时,出现中毒现象,其病变表现为:肝、胰、胃等内脏受损,胃、肠道的粘膜肿胀、肠壁软而透明。粘膜受损后易继发炎症感染,分泌大量黏液。鳃组织结构、功能受损,粘液增多、呼吸困难。表现症状主要为摄食降低、生长减慢、组织损伤,形为表现为亢奋、在水表层游动或丧失平衡、抽搐,更甚者会死亡。
水体中的分子氨(NH3)浓度与对水生动物毒性的关系
1、分子氨(NH3)浓度较低时,如低于我国渔业水质标准(≤0.02毫克/升)时,不会影响对虾的生长、繁殖。
2、分子氨(NH3)氨浓度0.02~0.1毫克/升时,虽浓度轻度偏高,但仍在可忍受的安全范围内,一般不会导致发病,对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3、分子氨(NH3)浓度0.1~0.2毫克/升时,有轻度毒性,水生动物疾病增加,养殖效益下降。
4、分子氨(NH3)浓度≥0.2毫克/升时,毒性较大,在高温及高密度养殖条件下,易导致中毒、发病,甚至死亡。
水体中的氨氮以分子氨(NH3)和铵离子(NH4+)两种形式存在,其中铵离子(NH4+)不仅无毒,且是水生植物的营养源之一。二者在水中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数量和比例主要取决于水体中的pH值和温度。pH值越小,水温越低,分子氨的比例也越小,毒性越低;pH值越大,水温越高,分子氨比例越大,毒性越大。
由于有毒分子氨的含量主要受pH值和温度的影响,所以测试氨氮时需先测 pH值和水温,再根据下表查出分子氨的比例,用该比例乘以测出的氨氮值,结果即为分子氨的含量。
水样中有毒氨(NH3)的比例表(%)
为了防止分子氨(NH3)过高,应定期(每周测定一次)测定水体的温度、PH值以及总氨氮,控制水体中的分子氨(NH3)在0.1毫克/升以下。
氨氮同时也是水体中的主要营养元素,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是水体中的主要耗氧物,只要投饵、水体中存在淤泥,氨氮就会不断产生,想通过药物,一次性控制氨氮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个别企业,通过抑制剂,可以测不出氨氮,但氨氮实际还是存在的,如果氨氮超标,就对水产养殖动物造成伤害,引起疾病,降低经济效益。
控制氨氮的具体措施有:
1、根据淤泥的厚度,定期清除含大量有机质的池塘淤泥。
2、制定适宜的放养密度和合理的搭配模式,合理利用水体空间,避免盲目追求不合理的高密度高产量。
3、加强投饲管理,选择主流品牌或当地品牌饲料,合理投喂,减少浪费和对水质的污染。
4、水质老化,池底粪便、残饵等有机物多时,应及时排污,同时适当换水。
5、根据水体透明度,依据“少施勤施”的原则,选择少氮的肥料,掌握施肥的方法及用量,减少氨的累积。
6、通过加水、开增氧机等方法,增加池塘中的溶氧;保持池塘中的溶氧充足,可加快硝化反应,降低氨氮的毒性。
7、定期泼洒光合细菌等生物制剂,通过有益菌的大量繁殖,减少水体中的有机质及氨氮的总量。
8、使用带有机酸、腐殖酸钠等产品,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吸附或降解氨氮。
9、根据水质情况,使用带乳酸菌、有机酸等产品,培养新鲜藻类,促进藻类对氨氮等有毒物质的吸收和利用。